【专家专栏】浅谈人力资源服务中SLO及SLA的应用
浅谈人力资源服务中SLO及SLA的应用
作者:王玮
信博合伙人,薪酬福利专家
近几年陆续有朋友问到,SLO或SLA该怎样设计?
其中有企业HR,也有专业服务供应商;有针对成熟运营的人力共享服务中心,也有针对刚起步的人力共享业务;有用于单项专业服务的,也有用于人力服务整体托管的。
今天我来简单分享一下,对SLO及SLA的理解,欢迎大家探讨、分析和交流。
(一)
SLO和SLA概览
01 定义
服务水平目标SLO(Service Level Object)
用于在人力资源服务及业务交付过程中,将业务进行“标准化、流程化、合规化”交付,为了保障服务质量与效率,针对关键服务项目,制定的可量化的服务标准。
服务水平协议SLA(Service Level Agreement)
用于在人力资源服务及业务交付过程中,双方为了达成一定的运营服务目标,而设定的运营服务承诺。该承诺体现在各项关键服务的全流程关键节点拆解,从多个维度,定义定量或定性的目标值,一般来讲,未达成该目标值会有一定的财务维度惩罚措施。
02 区别
核心区别在于SLO和SLA的结果应用方式不同。
针对SLO,在衡量周期内,若按目标达成或高于目标达成,则会驱动服务方对下一周期的目标值提升,以达到持续提升服务水平的目的;若未按目标达成,则服务方需审视内部流程、工具或团队存在哪些待优化内容,识别出来问题,进行管理优化。
针对SLA,在衡量周期内,若按目标达成或高于目标达成,是实现了服务水平“合格线”;若未按目标达成,则会涉及服务方服务费的扣除及改进措施拟定等。在制定SLA阶段,双方会更谨慎严格,服务方参考行业标准的同时也会充分审视校验目标值的合理性。
03 应用场景
SLO和SLA达成维度都是面向用户(即企业的员工),且达成结果应用都是面向客户(即HR或企业管理者)。
SLO更多由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团队使用,它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提升的基线,定期跟踪统计服务达标情况,以找准优化方向,实现服务持续优化和提升。
而SLA更多应用于企业与专业的人力服务供应商进行服务外包的场景。对于提供服务的一方来说,SLA不仅是一种承诺,也是对于自身服务品质的一种自信。
(二)
如何设定人力资源服务的SLO/SLA
01 关键维度
针对人力服务,为了考核服务质量及服务效率,可从如下五个维度进行考量,包括:
-
信息有效性:齐备率、完备率、可用性、有效性
-
响应及解决:响应率、首单应答率、解决率、首单解决率
-
结果准确性:准确率
-
达成及时性:及时率
-
体验满意度:满意度、体验提升率
-
02 关键要素
SLO/SLA设定的关键要素有七项,即目标类别、服务类别、服务目标名称、归属、目标值、计算公式、衡量标准明细说明。
03 设定步骤
第一步,明确服务交付的范围
梳理人力服务范围,干系人和服务提供者之间明确界面切分,识别出客户重点关注的服务内容。
第二步,提炼交付产品内容
根据服务内容提炼单项服务产品,并明确产品的交付结果。
例如针对招聘这项服务内容,可划分为“简历筛选、候选人面试、录用审批、offer发放、预入职流程发起”五项服务产品,其中“offer发放”的交付结果就是将含有准确完备信息的员工录用通知书,成功发送给候选人。
第三步,识别关键产品,设定指标及指标目标值
关键产品是能直接影响用户感知的,选择服务内容全流程中相对可量化、有代表性的产品作为关键产品,根据定量结果来设定指标。
仍以招聘为例,“简历筛选”是关注结果,可考虑完备率方面的设定,比如“有效简历推荐量达成率”;而“候选人面试”这个环节偏定性的过程,且受综合因素影响,就较难从这五个维度去设定指标。
第四步,明确考核周期
对于发生频率为月度或能以月度衡量的服务内容相关目标,例如“薪资发放准确率”、“个税申报及时率”、“背景调查完备率”等,均可以月度为周期进行考核。
对于“员工满意度”等感知提升类的目标,由于在较短周期内,员工尚未体验相关服务,无法给出有效评价,故建议以年度进行考核。
第五步,设定目标值
需参考行业标准,例如人力权威机构的调研报告、细分领域公示的基线等。
根据服务提供方和接收方双方的预期及达成可行性进行分析,综合设定。
目标内容及目标值一旦设定,不宜频繁变化。可根据组织发展战略进行年度调整。
(三)
呈现形式及配套文件
SLA及SLO一般以Excel文件呈现,配套文件《SLO/SLA管理制度》《人力服务管理红线/黄线》《达成统计工具》,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及匹配。以下仅说明SLO/SLA主文件:
-
以指标类型为第一维度:对于管理集约的组织,比如企业人力共享中心,为集团所有业务单位提供多模块整体服务。那么需要组织整体面向客户的SLO,则按指标类型为第一维度的呈现更清晰。(如图1示例)
-
以业务内容为第一维度:对于单模块管理的模式,如单项人力外包服务,或人力共享托管外包服务,这种场景往往涉及单条线考核或单模块财务核算,更适合按业务内容为第一维度。(如图2示例)
(四)
在应用中常见的考核问题
Q. SLO/SLA是否需严格与运营操作团队成员的KPI关联?
A. 可有关联,但比重不应过大。SLO/SLA未达成的情况,会有很多因素,例如管理、流程或执行,只有正确识别问题,积极推动改进优化,才能做到提质提效。如果过多的强关联个人KPI,容易打消运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,起不到正向作用。
Q. 供应商SLA未达成,是否需扣除相应服务费?
A. 扣除服务费是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惩罚措施可在服务费上有所体现,但如果扣除服务费达不到驱动优化的目的,不痛不痒,就偏离初衷了。
综上所述,SLO和SLA设定都是为了持续提升人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,需根据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和应用。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,也欢迎大家共享讨论。